解碼曲靖:高原特色農業的“突圍之路”
玩在云南,吃在曲靖。這座滇東重鎮,名氣或不及“春城”昆明,但吃食卻從不遑多讓。地處滇東高原向黔西高原過渡地帶的烏蒙山脈,曲靖的各色地貌自然帶來了豐富物產,農業總產值常年穩居云南全省第一。從差異化到品牌化,高原特色農業如何提質增效,曲靖已有一套“心法”。
從傳統作物到網紅農產品,差異化路徑走出“一片天”
沃野千里,最為富饒的一片還在陸良。曲靖有34個萬畝以上的壩子(云貴高原上的局部平原,適合農業生產),其中素有“滇東糧倉”之稱的陸良壩子是云南省第一大壩子,為其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條件。
陸良作為云南省常年蔬菜優勢產區、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蔬菜供給中心、全國重要的“南菜北運”“西菜東運”生產基地,2024年全縣種植蔬菜超過90萬畝,年產各類蔬菜245萬噸,日均調出蔬菜逾萬噸,銷往國內外100多個大中城市和地區。據悉,2025年陸良全縣計劃種植蔬菜92萬畝,預計實現產量250萬噸。
被戲稱為“公攤面積最大”的網紅蔬菜朝鮮薊,就是陸良每日超萬噸外調蔬菜中頗具特色的一部分。從滇東高原的田間地頭到上海高端商超的冷鮮柜臺,一顆朝鮮薊的旅程背后,是陸良農業在傳統作物基礎上挖掘差異化突圍點的探索。
“我們這邊原產地價格是15~20元/公斤,運到上海售價就要到60元/公斤了。”在陸良的逸蔬鮮蔬菜產業園,工作人員從田里現砍下一顆形似蓮花苞的朝鮮薊,向記者展示了其“種一畝、收一車、摘一筐、炒一盤”的食用過程。
據其介紹,為了防止氧化,田間收獲用于運輸的朝鮮薊都是連著莖桿和花葉的,一畝產量約為1.2噸。待運至外地準備食用時,需要砍掉莖桿,再層層剝開外層硬葉和尖端刺狀纖維,最后只剩下3成左右的可食用部分。
“我們現在種植面積已經有60畝,毛產值在1000萬元左右。未來計劃擴展到1000畝。”該工作人員透露,這里產出的朝鮮薊供不應求,批發商有多少收多少。
這種原產于地中海沿岸的新奇蔬菜,之所以能夠在滇東高原的紅土地上生根搖曳,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個新撬點,是因為當地緊盯市場,抓住了近年來“食養”概念流行下的食品消費升級需求——研究顯示,朝鮮薊富含膳食纖維和酚類抗氧化劑,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保肝、降血脂、護心等功效,已被廣泛應用于膳食補充劑和傳統醫學。
曲靖市投資促進局介紹,近年來,陸良全縣朝鮮薊種植面積近萬畝,產量近萬噸,分布在中樞街道華僑農場、板橋鎮魚塘村及馬街鎮。
一只火腿能賣3萬元?品牌化打出“金招牌”
曲靖宣威的宣威火腿,因其品質優良,足以代表云南火腿,故也稱為“云腿”。經過多年發展,現已成為百億級產業。
記者在主打“可生食黑豬火腿”賣點的宣威老浦家火腿窖藏間看到,從落地貨架到天花板,掛滿了大小一致、油脂豐腴的火腿。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可以直接切片生食的火腿,必須是采用當地特色豬種烏金豬,喝山泉、吃農作物和中草藥,養殖周期超過一年,之后再取其肥瘦勻稱的后腿,加工制作并在不同溫度下發酵滿三年,直至“身披綠袍”方告完成。所謂“身披綠袍”,指的是火腿發酵后表面覆蓋的一層綠菌,這正是宣威火腿獨特的玫瑰色澤和馥郁香氣的來源?。
宣威火腿本是家家戶戶自制梁上懸掛的家常食物,如何能夠成為一張“城市名片”,甚至賣到一只29800元的高價?答案在于品牌化思路和高端化策略。
根據2024年云南省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價值評估結果,宣威火腿入選第二批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品牌價值高達102.84億元。
為了打造這個“金招牌”,宣威建設投產了集火腿加工、產品展銷、火腿文化展覽、檢驗檢測、游客品鑒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宣威火腿產業園”,引進浦記、宣特、暄廚、德和等16家火腿企業入駐園區聚集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園區引導火腿企業新上自動化控溫控濕設備,推動企業向生產標準化、產品系列化、品質高端化方向發展。截至2024年底,宣威全市累計研發生產火腿即食、熟食、預制菜等系列產品100余個。
據悉,為了推動宣威火腿百年老品牌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宣威當地扶持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脫貧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與養殖戶建立訂單生產、股份合作、保護價收購等利益聯結機制,與農戶共享產業增值效益。據有關部門測算,宣威的火腿年產值已超110億元。
直播間變身“云上菜場”,“新路子”激活產銷新動能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的監測顯示,2024年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65萬億元,農產品直播帶貨規模突破8000億元。在這股“萬物皆可播”的電商浪潮下,曲靖市搶抓數字經濟機遇,讓各種特色小眾農產品在全國范圍“被看見”。
在曲靖市沾益區龍華街道紅瓦房村,曾因用方言為防疫喊話的視頻而走紅的三農主播“曲靖老村長”趙朝鵬,如今不僅自己通過電商直播助力當地農產品銷售,還帶頭搭建主播孵化基地,帶動更多電商主播直播助農。
據悉,“曲靖老村長”趙朝鵬現已累計完成助農專場直播過百場,推廣農特產品300余種,銷售農特產品280萬件,年直播帶貨銷售額達1億元以上,三年來累計銷售額達3.5億元。其打造的“直播小院”設有5個專業直播間和12個戶外直播間,免費向三農主播開放,成為網紅打卡點和電商人才孵化地。
在紅瓦房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一位直播主播“兼職”講解員角色,嫻熟流暢地向記者講解了珠源軟糯香米、沾益辣子雞、宣威火腿、羅平菜籽油等一系列曲靖當地特色農產品的淵源和特色,全程娓娓道來,“導購”功底可見一斑。
曲靖“傳統交易市場+直播平臺”的新業態早已被寫入“十四五”規劃,當地明確提出加強與短視頻、直播平臺運營機構合作,發揮新媒體直播帶貨作用孵化農民主播、培育主播達人、建設農產品直播產業基地。在這一政策指引下,從方言喊話的“網紅村長”到專業化主播矩陣,從單一帶貨到文旅融合的“四美鄉村”,曲靖以直播電商為支點,撬動高原特色農業的轉型升級。這場“手機變農具”的變革,不僅讓深山好物走向城市餐桌,更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在滇東高原的這片紅土地上,曲靖正以“差異化突圍”和“品牌化深耕”雙輪驅動,借力直播電商的“新農具”,書寫著扎根于高原特色農業的鄉村振興答卷。通過瞄準消費升級需求、強化產業鏈整合、借力數字化浪潮,曲靖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勝勢。這條從“田間到舌尖”的全鏈條升級之路,不僅為高原農業提質增效提供了“曲靖樣本”,更以產業融合之筆繪就了富民強市的未來圖景。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