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火”出圈,古鎮“活”起來
當“五一”假期的熱鬧氛圍碰上“荷鄉”的特色風味,一場別開生面的民俗盛宴在寶應縣射陽湖鎮老街正式啟幕。5月1日,該鎮精心打造了“人間至純煙火氣,醉愛射陽湖古城”為主題的古城鄉味大集,匯聚本土農產、漁家美食、非遺技藝及特色百貨,村民與游客的笑語交織成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
尋味 老味道里的新煙火
走在古街,青石板上蒸騰的煙火氣成為最生動的向導,當地各種美食匯聚于此。老字號包子鋪里,蒸汽氤氳,炸馓子攤前,盤繞的面團在滾油中舒展成金絲脆網,炸藕夾的脆響與打燒餅的節奏此起彼伏,清香和焦香在空氣中交融。每種美食都承載著鄉村的文化記憶,讓游客們一口感知射陽湖的地道風味。
“土”包含著射陽湖人對原生態食材的驕傲。吃藕皮長大的土豬肉、大溪河鴨蛋、土雞蛋等鄉味十足的土特產展臺前人頭攢動,來自各村的年輕村支書們穿梭其間。在當地,村支書代言土特產已經成為出圈“新”風尚。
此次鄉味大集,射陽湖還向游客展示了漁家小菜和漁船美味,為當地漁民上岸就業謀求新出路。
守藝 時光淬煉的匠造場
“叮、叮、叮”爐火映紅油亮的脊背,鐵錘起落間火星四濺,“世上三樁苦,撐船打鐵磨豆腐。”的諺語在風箱呼嘯中回響。張慶高、張慶愛兄弟二人已經打鐵40多年,火爐中的鐵坯被他們巧妙夾出,置于鐵砧之上。一人持小錘,一人揮大錘,兄弟間配合默契。鐵坯在他們的手中逐漸變化,顯現出器具的雛形。經過淬火、燒制等工序后,終于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
同時響起的還有“嗡、嗡、嗡”的彈棉花聲,仲師傅和王師傅是40多年的老搭檔。將棉花鋪在木板上,用木槌頻頻敲擊弓弦,使棉花跳躍,似云朵起舞。“我只是在電視上見過彈棉花,今天現場看見覺得很新奇。”一位游客駐足看了許久后表示。
編制丫須在上世紀80年代是油坊村人人都會的一項技藝,如今正在申遺。這是一種手工竹篾制品空心圓錐狀的捕魚具。上世紀80年代 ,油坊村男女老少,起早帶晚編織不停,僅此項副業就創造了平均每戶約500元的月收入,一派人氣旺、莊臺興的景象。展臺前徐女士十指翻飛,漁具漸成雛形,陽光透過篾縫在地上灑出粼粼波光。“打小學的手藝,篾條走向都在肌肉里記著。”徐女士手中的青篾,串起整個村莊的集體記憶。
石磨輕轉的豆香里,編帚人指尖翻弄著麥稈,刻刀游走處木屑紛揚,糖絲在銅勺間流轉成晶瑩的生肖……各種傳統技藝展位儼然成了時光的博物館。這是許多人兒時的技藝,也是縈繞在他們心頭的鄉愁。
歸心 鄉村振興的新實踐
鄉味大集是情感的紐帶,游子歸鄉踏入其中,熟悉的鄉音和場景撲面而來,幼時趕集的畫面浮現,漂泊的疲憊一掃而空,歸屬感油然而生。大集,作為鄉土文化的象征,承載著千年古鎮的歷史記憶與鄉村生活的點滴。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鄉村百姓,都能在這充滿煙火氣的場景中找到共鳴,喚起內心深處對故鄉的思念與眷戀。
鄉味大集的意義遠超簡單的商品交易范疇。展示的產品不僅代表了農業生產的成果,更是鄉村文化、生態與經濟的綜合體現。鄉味大集的繁榮,不僅喚起了游子的鄉愁,更成為回鄉創業的熱土。許多懷揣著對家鄉深情與新知的人們,嗅到了其中的商機,帶著在外積累的經驗與資源,紛紛回歸,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創造力。他們將現代理念與鄉村實際相結合,推動了鄉村產業的升級與轉型,帶來了鄉村振興新實踐。
據了解,本次鄉味大集將延續至5月5日。射陽湖鎮黨委書記侯榮表示,此次射陽湖古城鄉味大集旨在傳承鄉風民俗、推廣鄉味特色,帶動千年古鎮"活"起來,拓寬農產銷路、助力農戶增收致富、激活鄉村經濟。(揚州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宮鋆煜)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