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津”故地美 “星谷”繪新篇 ——湖北武漢新洲區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紀實
這里有因孔子使子路問津而得名的“問津書院”,歷經千年傳承,楚地文脈弦歌不衰。
這里有肉嫩味鮮香醇百年的“汪集雞湯”,全產業鏈帶動,笑迎天下客,被譽為“楚天第一湯”。
這里有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崛起一座“中國星谷”,大國重器與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現代農業多元化發展交相輝映。
這里是北枕大別山、南臨長江水的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一個個特色小鎮在此遍地開花,“問津故地”正快步邁向“航天新城”。
新洲區委主要負責人介紹,作為大武漢的新城區,新洲建有國家級航天基地、國家級冷鏈糧食物流基地,正在積極發揮現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聚焦交通優先、文旅突破、流域治理,謀劃具有新洲特色的生態農業、特色農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業,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完善的產業生態,打造武漢東都市圈慢生活、微度假、周末游首選地。力爭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洲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找準問津新城、航天基地、流域治理3個突破口,加快推動高水平城市化、新型工業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新時代“魚米之鄉”美好圖景正徐徐展開。
扛牢責任,一盤棋生態治理讓低產田變良田
冬修水利,夏保安瀾。春耕備耕前,在新洲潘塘街土河流域綜合治理現場,機械轟鳴,車輛穿梭,工人們緊抓工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新洲地處江漢平原東緣向大別山南麓低山丘陵過渡的地區,地勢起伏多變,雖河湖密布,但旱澇不均,讓許多農田收成難料。流域治理涉及多個區域部門,如何才能“攥指成拳”?
近年來,為落實好耕地治理和糧食安全工作,武漢市啟動小流域治理試點,新洲區土河被納入其中。新洲區委、區政府確定全局視野,以水系為脈絡,一盤棋綜合推進水、土、農、林等共同治理。通過開展農田連片整治,建立主糧作物規?;藴驶a種植基地,讓土地煥發新活力,全面保障糧食安全。在治理過程中,新洲加快推進生態宜居、產業提升、要素保障等各類項目建設進度,大力開展鄉村綠化美化,堅決整治各類污染入河入湖,推動河流、湖泊生態修復,建設和美鄉村。
新洲區委常委、副區長楊澤敏在土河邊指著治理藍圖向記者介紹,此次試點堅持“流域+全域”理念,將農民利益放在優先考慮,建設“一軸四區兩帶”:以土河沿線為軸心,涵蓋北大荒核心種植區、荃銀種業區、豐美禾循環產業區、生態宜居區,農產品深加工帶和冷鏈物流配送帶。累計整理出耕地1.3萬畝,建成種業核心展示區1.01萬畝。集中流轉17個村共2萬余畝土地到村集體經濟組織,引導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同時,完善由政府、農戶、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無廢城市”建設,推進農業固體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新洲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率、處置率位居全省第一。
看到新洲流域生態治理喚醒沉睡沃土,國內種業、糧食龍頭企業與新洲農投平臺合作,統一品種、技術、銷售,計劃推廣建設10萬畝優質高產水稻制種與示范種植區。一場“搶田”熱潮在新洲興起,湖北裕金農農業專業合作社流轉1.3萬畝、湖北勤發種植合作社流轉7000畝、武漢夯實農業公司流轉2600畝……
勤發合作社潘塘分社負責人崔繼威說:“田里已經種了5000畝油菜和小麥,馬上準備再種玉米,現在水通了,澆灌更方便,村里又幫忙組織農民用工培訓,有信心把田種好,準備一直在這種下去。”
科技賦能,品牌引領現代農業產業升級
來到新洲三店街南橋村,很難不被路邊金字塔似的獨特造型大棚所吸引,走進一看,原來這是問津龍丘霧耕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的鳥巢智能溫室,里面種滿了小番茄、生菜等各色蔬果,一片綠意盎然。
“相比傳統土培蔬菜種植,霧培噴灑營養液可以節省3倍的土地空間?!睆恼憬掂l創業的武漢群英智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群英展示著物聯網監控平臺,室溫、光照、養分等數據實時跳動,隨著氣溫變化,電子卷膜器自動升降保暖簾。她介紹,這個智慧農業示范園由該公司與武漢氣霧栽培種植專業合作社、竹園村、南橋村共建,目前已注冊“問津龍丘”和“問津菜”兩個農業品牌。園區不斷加強科技應用,智能設備較多,離不開電力護航。國網武漢供電公司的“鄂電紅馬甲”服務隊經常來查缺排患,確保春耕等關鍵農時電力穩定供應。園區也將提供更多務工崗位,帶動當地農民致富,以科技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
民間美食“汪集雞湯”在大武漢聞名遐邇,相傳已有百余年歷史。新洲汪集街道有一條專營瓦罐雞湯的“煨湯街”,滿街都是湯的招牌,前店后廚里雞肉翻炒得橙黃油亮,瓦罐小火慢煨,濃郁的雞湯香氣撲鼻而來。春節期間,汪集雞湯產銷兩旺。在汪集湯業展銷廳,一排排貨架上陳列著各種湯食禮盒,走的是另一條品牌化銷售路線。
“要讓傳統技藝對接智能工業生產線,讓雞湯走得更遠?!蓖艏瘻钞a業協會會長程先利介紹,汪集湯業被認定為“武漢老字號”,正在建設中的湯食文化產業園,包括農產品深加工區、罐湯食品加工區和供應鏈管理平臺,預計建成后可帶動兩萬名土雞養殖戶融入產業鏈,年產值有望達到15億元。
越過山丘,進入新洲舊街問津茶苑產業園,集生態化茶業種植、科技化茶業加工、智慧化茶業銷售、體驗式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發展模式讓人眼前一亮。這里成功開發“舊街白茶”等地理標志產品,27個村種植茶園,3萬多人從事與茶葉相關行業,小小的茶葉帶動了一方經濟發展。
革命老區新洲徐古街是“中華雙孢蘑菇之鄉”,生產模式成熟、面積大,但廢渣處理成難題。在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武漢綜合試驗站的科技幫扶下,與基層農技人員共同摸索出“一料三菇四用”種植模式,即同一批培養料,先后生產杏鮑菇、草菇、雙孢蘑菇三種菇類,廢料再經過發酵工藝處理制作成有機肥,返回農田第四次利用,循環種植變廢為寶。當前,徐古街提檔升級食用菌產業園,實現工廠化、周年化、標準化生產。
“農業不加工等于一場空?!毙轮迏^農業農村局局長熊天寶介紹,近年來,在科技助力下,新洲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產業化,以田園綜合體的要求推進三產融合發展,以項目化的措施推動農業產業園建設,深入實施“一街一主導產業”工程,構建起糧油、茶、菌、蔬,畜禽、水產、田園休閑游七大特色產業體系,越來越多的新洲農民接受新技術、新設備,正朝著現代化、智能化大步邁進。
文化鑄魂,農旅融合鋪就振興新畫卷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畝田,一個夢,用它來種什么,種桃種李種春風。”正如《夢田》歌曲里所唱的那樣,新洲稻田記憶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翠萍十年來扎根新洲,不斷延伸優質稻產業鏈,打造出一個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園區。
稻田記憶園緊鄰新洲道觀河風景區,圍繞“稻生萬物”主題,漫步田間,可在稻花香里看一粒米的“前世今生”。李翠萍介紹,園區已開發有機米、山茶油等農特產品,年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作為新洲區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會長單位,將整合相關資源,挖掘地方傳統文化,帶動農文旅融合一體發展。
浩浩歷史長河為新洲留下千古傳頌的故事,將新洲孕育成聞名荊楚的“教育之鄉”和“民間藝術之鄉”,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重點區。近年來,新洲以問津文化、農耕文化為依托,修繕問津書院、建設紅色旅游線、成立非遺傳承人工作室等措施,積極推動鄉村游路線化、農創品牌“走出去”,為游客帶來別開生面的農耕文化體驗。
農歷二月十五“花朝節”是中國民間一個浪漫傳統節日。新洲區政府連續多年在舊街舉辦花朝文化旅游節,曾經的農用物資趕集,變成了全民參與的農文旅活動。在問津文化廣場上,民俗展演與戲曲表演輪番上陣,2400多個商家擺攤,“問津”系列農產品得到不同程度溢價,高峰期人流量近20萬人次。
新洲三店古名龍丘,宋代陳季常隱居于此,與蘇東坡游憩,留下“河東獅吼”的典故。陽春三月,春光明媚,三店街宋寨村千畝桃花競相綻放。該街把農業品牌與文化品牌相結合,舉辦桃花節等節慶活動,游客紛紛合影留念。宋桃公司負責人曹桂園介紹,從桃子種植,到如今開發桃膠等系列產品,形成了農文旅一體的全產業鏈生態基地。
“新洲產”衛星下線、“新洲號”火箭升空、“新洲造”船舶入?!凇爸袊枪取毙轮迏^雙柳街道,隨著系列項目陸續入駐,昔日的“武漢大菜園”成了現代化園區,產城融合、城鄉互促,生態綠色發展指向更加明晰。5000多村民在此就地上班,穿梭轉場于產業園區和鄉村小徑。這里濱江濱林濱山,自然資源稟賦優厚,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現代氣息與鄉村韻味并存,長江大保護、“十年禁漁”讓這里30公里沿江岸線走出“散小亂差”,成為穩定的江豚群體棲息地,附近的漲渡湖濕地更是候鳥天堂。
近年來,新洲充分挖掘“農業+”潛力,全面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和條件,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產業”發展新模式,引進武漢首個國家級釣魚比賽,舉辦武漢汪集湯食文化節,帶動特色農產品持續破圈。“問津故地,花樣新洲”已基本形成“山、水、城、田”的“東部山地生態旅游區、南部濱水度假旅游區、西部港城工業旅游區和北部田園花鄉旅游區”的格局。
新洲區區長舒基元表示,通過聚焦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搶抓國家田園綜合體試點、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擦亮小城鎮等國家和省市政策利好,為新洲全域塑造美麗鄉村新風貌打下堅實基礎。如今,新洲農村環境明顯改善,農業產業快速發展,農民幸福指數顯著提升,紫薇國家級田園綜合體成功申報為湖北省唯一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越來越多的特色美麗鄉村為新洲全域旅游提供重要支撐。(采訪組成員:李煒 何紅衛 樂明凱 祖祎祎)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