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生“金”,句容茶產業鏈發“新枝”
谷雨時節,按慣例句容春茶采摘已經結束,但近日記者走訪茅山茶場、窯業茶場、張廟茶場等多個茶場發現,這里依然一片繁忙。他們在忙什么?“重塑‘茅山長青’品牌,實現‘品種育苗、技術指導、生產資料、質量標準、品牌銷售’五統一,推動句容茶葉高質量發展。”句容市委書記周必松給出了答案。
句容全市茶葉種植面積約4.25萬畝,在“中茶杯”“陸羽杯”評比中共獲得特等獎128次,其中“茅山長青”創成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然而只做一季春茶、品牌影響不足等現狀,讓句容茶產業始終難以做大做強。為此,該市出臺《關于全面推動茶產業資源整合的總體方案》,實施茶產業發展“國企改革、產業固本、科研攻關、品牌提升、茶旅融合”五大行動,推動茶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在2024年全國茶葉品質評價活動中斬獲4個五星茶樣、5個四星茶樣,全市去年茶葉產值達3.76億元。
規范流程、統一標準,品質好才能茶香四溢
4月21日,在位于茅山風景區的江蘇句容茅山長青茶業有限公司茅山基地,全國技術能手周性枝一邊緊盯著茶葉殺青機里葉片的變化,一邊和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茶與食品系副主任劉敏交流,還不忘叮囑員工記錄時間和溫度。“今年春茶季,我們和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的專家一起,總結茅山長青制作工藝,形成企業標準。”作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綠茶制作技藝(茅山綠茶制作技藝)”傳承人,周性枝此前參與了“茅山長青”團體標準的制定。
有了團體標準,為何還要制定企業標準?句容市茶葉協會副會長、江蘇句容茅山長青茶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戴軍艦解釋說,先前的品控力度不足,團體標準操作層面也不夠明晰,導致市面上的茅山長青茶品質良莠不齊。去年句容國投集團組建茅山長青茶業公司,將茅山茶場、方山茶場兩個國有茶場納入管理,并取得了“茅山長青”商標獨家管理使用權。
“此次制定的標準,包含《茅山長青茶等級標準》《茅山長青茶生產技術標準》等茅山長青品牌系列產品標準,涵蓋茶園管理、茶葉生產加工技術流程,包括手工制茶和機械制茶的工藝規范。”戴軍艦告訴記者,近期將組織全市茶企進行免費培訓,向符合企業標準的茶企授權商標使用,讓更多高品質茅山長青茶上市銷售。
科技賦能、富民增收,茶香一季到三季可采
4月21日一早,下蜀鎮窯業茶場負責人呂曉安組織員工使用雙人修剪機修剪茶樹芽頭。“修剪芽頭既是為了促進茶樹生長,也是便于接下來的機采夏秋茶。”呂曉安說,雖然夏秋茶不適合用于炒制綠茶,但可以供應給茶飲企業和奶茶店,綜合效益一點不差。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兩人一組的采茶工使用手提式采茶機一天能采3000斤鮮葉,整個夏秋季可采摘8次夏秋茶,畝均效益達到2萬元。
呂曉安的成功,吸引了周邊茶場的加盟。今年除了容北茶谷、下蜀茶場這樣的大茶場,小茶農的夏秋茶鮮葉也賣給窯業茶場,進行自動化分揀加工,當地夏秋茶總面積達1400畝。“有條件的茶園,我們會上門改造使其適合機械采茶;沒條件的,我們會告知人工采摘鮮葉標準并進行收購,一斤鮮葉3元。”呂曉安說,現在熟練的采茶工一天能采100斤夏秋茶鮮葉,茶農的淡季收入增加了。
向科技要效益。在位于白兔鎮的龍山茶場,場長袁興興忙著研發紅茶新品種。“用傳統手法將句容的夏秋茶做成紅茶,口感不佳、成本也高,大家掙不到錢,后來鎮江市農科院和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攻關,開發了適合本地的優質紅茶制備工藝技術。”袁興興說,去年舉行的第六屆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茶葉加工工(精制)技能競賽,比的是紅茶,自己憑借日常積累斬獲了二等獎。
據介紹,句容年產紅茶達121.67噸,產值約2800萬元,產業規模逐年擴大。
茶旅融合、香飄萬里,茶園長出更多“金葉子”
4月以來,前往后白鎮張廟茶場的游客絡繹不絕,10余畝的紫荊花、數百米的紫藤花長廊、茶樹叢中的海棠花,讓整個茶園花團錦簇。“我們種花的最初目的是借助這些相對高大的花樹為低矮的茶樹遮蔭擋風,沒想到竟成了網紅打卡處,連央視都上了好幾回。”張廟茶場負責人張德敏說。
以茶促旅、以旅帶茶。句容發揮“真山真水真生態”自然稟賦,推出一批茶旅融合景點:在江蘇茶博園體驗手工制茶樂趣,在天王鎮浮山櫻花園品茗浮山云霧茶,在句容喜客山堂茶文化體驗中心學習茶道……茶文化與美景交相輝映,既帶動了文旅消費,也提升了句容茶的知名度。串點成線的“茅山長青”茶旅二日游線路,入選全國茶鄉旅游精品線路。
“我們正在開發‘茅山長青’品牌系列衍生品,包括精致茶點、果味茶飲、人文茶器等,豐富‘茅山長青’品牌內容,提高茶產業經濟增長點。”句容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世軍介紹,未來還會將黃精茶、桑葉茶等不含茶多酚的保健茶飲也納入“茅山長青”品牌統一管理,讓更多茶農享受到品牌價值提升帶來的紅利。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